古琴的基本结构介绍

2019-07-18 09:51

    古琴结构的基本介绍,主要涵盖了古琴从外在形制到配件,如:琴面、琴底的大致结构。配件如:琴弦,琴徽,岳山,琴轸,雁足,龙池、凤沼等,有个详细的了解。
 
 
古琴的基本结构介绍

       琴式
 
  古琴造型优美,常见的为伏羲式、仲尼式、连珠式、落霞式、灵机式、蕉叶式、神农式等。主要是依琴体的项、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。
 
  结构
 
 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(约120—125公分左右),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(一说象周天365度)。一般宽约六寸(20公分左右)。一般厚约二寸(6公分左右)。琴体下部扁平,上部呈弧形凸起,分别象征天地。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,其全身与凤身相应(也可说与人身相应),有头、颈、肩、腰、尾、足。
 
  琴面
 
  为能充分振动,面板一般多用桐木、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。向内外侧呈瓦弧形,与底板胶合而成琴。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(或瓦灰)调和的底胎,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。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,纹理梳直匀称。若能觅得古桐木、古庙大梁悬钟之木,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。琴面内腹斫成膛腔,在龙池、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。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(天柱、地柱)连接着面板底板,传导振动。
 
  琴弦
 
 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,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,今多用钢弦。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,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。
 
古琴的基本结构介绍
 
  琴徽
 
 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,称为徽。徽多用螺钿制成,考究者也有用金、银、玉、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。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,自然而成,其音律为纯律。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。
 
  岳山
 
  在琴面右侧头部8-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硬木,称为岳山。用硬木制成。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,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,称为蝇头。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。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。
 
  琴底
 
  常见多用梓木、多用梓木、楸木、椿木、花梨等硬质木料制成,起反射音响的作用。基本上呈平面形(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)
 
  龙池/凤沼
 
 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,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,中部接近岳山稍大的称龙池,尾部接近冠角稍小的称风沼。
 
  雁足
 
 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(约琴面的九徽)处,专门用来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,称为雁足。因须承重力,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,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。
 
古琴的基本结构介绍
 
  琴轸
 
 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、改变音高之用。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。中心头尾穿通,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,侧孔斜向顶端。考究者孔口呈钝状,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。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,称为轸池。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,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。